时隔两年之后,江苏奥力威再次焦心地坐到了茫茫的IPO大军之中,谋求第二次上市机遇。不外,再次归来,奥力威风险照旧——“外协”出产模式照旧存正在,毛利率却相较之前持续走低;发卖数据报酬,销量单价均改变总量却未变。这此中有几多故事,两个版本的招股仿单数据差别不免令人浮想联翩。奥力威,全称江苏奥力威传感高科股份无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出产和发卖汽车油位传感器为焦点营业的高新手艺企业,次要产物包罗传感器及配件、燃油系统附件及汽车内饰件。早正在2012年冲击IPO之时,公司已经由于“外协”出产模式而备受诟病。2014年5月9日,奥力威再次披露了招股仿单(申报稿),新版招股仿单取2012年比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采用“外协”模式出产的产物毛利率持续走低,令跌眼镜。从招股仿单来看,“外协”出产模式正在奥力威拥有主要的地位。奥力威三大从营产物链中,燃油系统附件大部及汽车内饰件全数采纳“外协模式”出产,2011~2013年,“外协”出产模式发生的从停业务收入别离为1。18亿元、1。30亿元和1。56亿元,别离占奥力威停业收入的44。54%、41。54%、40。14%。超四成营收的身价脚以让“外协”模式成为奥力威不得不注沉的要素(见表1)。但正在奥力威的宣传中,“外协”模式却似乎锐意被淡化了——“因为公司产能不脚,公司将手艺含量较高、出产工艺复杂、机能要求严酷和经济附加值高的传感器等产物由公司出产,而将部门手艺含量相对较低的燃油系统附件和汽车内饰等产物委托外协厂商加工出产。”一句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复杂的“外协”流程。正在2012年6月之前,奥力威采用由本公司本人采购原材料,尔后转手卖给外协厂商出产产物,最初再由奥力威收购外协厂商的产物,并将这些产物做为本公司产物出售。一次委托出产,却被奥力威分拆成两笔营业,买两次,卖两次,业绩陡然上升不少。而这一点,也成为2012年公司旧版招股仿单质疑的主要一点。2014年,奥力威卷土沉来,将这种广受诟病的“一笔拆两笔”的“外协”模式改成了保守的“收取加工费”模式,即将原材料发往加工场商出产,然后收受接管产物同时领取加工费的模式,营业环节少了,此中耗损的人力、物力也就少了,本来该当上升的毛利率却急速下跌了。招股仿单显示,2009~2013年,奥力威“外协”模式的毛利率持续走低,大部门时间“外协”模式出产的产物毛利率不只低于自产毛利率,更是低于平均产物毛利率。特别是2012年燃油系统附件毛利率从23。34%下降到21。33%,汽车内饰件毛利率由23。16%下降到19。12%(见表2),既然2012年曾经更改“外协”出产模式,既然曾经简化了出产流程,既然曾经节约了人力物力,毛利率为何还有这么大幅度的缩减?一曲以来,对奥力威“外协”模式一曲抱有思疑的立场,特别是取扬州吉星汽车部件无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吉星”),因其取奥力威纷繁复杂的买卖,令人不免生疑。起首,扬州吉星是奥力威最大的贴牌厂商,其出产的贴牌产物占奥力威贴牌收入的半壁山河,扬州吉星常年位列奥力威前五大外协厂商榜首;其次,扬州吉星也是奥力威的前十大客户之一,2011年身居第四大客户、2012年身居第六大客户之列;同时,扬州吉星还有一个至关主要的身份,即扬州吉星仍是奥力威出产范畴最大的债从,自2009~2013年,持续5年位于奥力威对付账款榜首,奥力威对其常年有对付账款未结(见表3),这让人深深地感应不安。这三个要素堆积正在一路,工作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正在2012年6月之前,奥力威向扬州吉星发卖原材料,扬州吉星出产产物之后,奥力威回购产物然后自行发卖。每年奥力威对扬州吉星都构成部门对付账款,这部门对付账款每年达到扬州吉星供给外协加工的20%以上。这就让人很是思疑,本来能够一次完成的委托出产,奥力威为什么要拆分成两次买卖?已经有质疑奥力威如许做是为了增厚业绩,再连系每年扬州吉星对奥力威的高额挂账,这种思疑也不无事理。别的,取亚普汽车的买卖也使得奥力威虚增业绩的嫌疑愈加放大。亚普汽车的前身扬州亚普奥力威是奥力威无限成立时的倡议股东之一,奥力威无限成立于1993年,设立时为中外合伙企业,中方股东便是亚普汽车,2005年1月,亚普汽车取李宏庆(目前为奥力威的第一大股东及现实节制人)签定产权买卖合同,李宏庆以450万元的价钱将奥力威无限50。10%的股权收入囊中。让渡股份之后,亚普汽车取奥力威的联系却更加慎密,自2009~2013年,亚普汽车持久处于第一大客户和第二大供应商的地位,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亲密关系也让良多思疑能否有益益输送的存正在。起首,关于燃油系统附件的数据,按照2014版招股仿单116页显示,2011年,奥力威自产燃油系统附件数量399万件(见图1)。可是,2012年版的招股仿单111页却显示,2011年,奥力威本身出产燃油系统附件237万件(见图2),两版招股仿单比拟,奥力威自产的燃油系统附件产物数量相差了162万件之巨,按照昔时发卖单价为1。56元/件计较,两者相差金额为252。72万元。若是这个数据冲突只是简单书写错误的话,再次呈现雷同的数据冲突则令人思疑奥力威能否是锐意为之,以此来内情。据2014版招股书127页显示,2011年,奥力威共发卖汽车内饰件444万件,平均单价11。07元;可是正在2012版招股仿单119页却显示,2011年奥力威共发卖汽车内饰件434万件,平均单价11。33元,巧合的是,两份招股仿单中汽车内饰件最终的发卖收入却达到了分歧,为4915。94万元。两份招股仿单,单价分歧,数量也分歧,最终达到了销量的分歧,报酬锐意调理的色彩浓沉。值得留意的是,自2011年以来,奥力威的汽车内饰件全数交由“外协”出产,而前述同样呈现数据矛盾的燃油系统附件也大部门为“外协”出产。能够看得出,两大“外协”营业均呈现严沉数据矛盾,奥力威“外协”模式下还存有几多猫腻,值得惹起监管层留意。
下一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长沙